梨二叉蚜

关键词: 来源:山东省果树专业服务系统    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05-22 20:58:11


梨二叉蚜

虫害名称 梨二叉蚜 拉丁学名 Schizaphis piricola (Matsumura 别名 天蚰子、蚜虫、卷叶蚜
分布区域 分布于北京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江苏、四川、台湾等地
寄主、天敌  
主要危害 主要危害作物:其寄主有梨、白梨、棠梨、杜梨及狗尾草等多种果树及其他植物。
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胎生蚜:体长1.9~2.1mm,宽约1.1mm左右,体绿、暗绿、黄褐色,被有白色蜡粉。体背骨化,无斑纹,有棱形网纹,背毛尖锐、长短不齐。头部额瘤不明显,口器黑色,基半部色略淡,端部伸达中足基节,复眼红褐色,触角丝状6节,端部黑色,第5节末端具感觉孔1个。各足腿节、胫节的端部和跗节黑色。腹管长大黑色,圆柱状,末端收缩。尾片圆锥形,侧毛3对。   有翅孤雌胎生蚜:体长1.4~1.6mm,翅展5.0mm左右。头、胸部黑色,腹部淡色,额瘤略突出。口器黑色,端部伸达后足基节。触角丝状6节,淡黑色,第3~5节依次有感觉孔18~27个、7~11个、2~6个。复眼暗红色,前翅中脉分2叉,足、腹管和尾片同无翅孤赃胎生蚜。   卵:椭圆形,长径约0.7mm左右,初产暗绿,后变黑色有光泽。   若虫:类似无翅孤雌胎生蚜,体小,绿色,翅若蚜胸部发达,有翅芽,腹部正常。
生活规律 梨蚜一年发生20代左右。梨二叉蚜以卵在梨树芽腋内和树枝裂缝中越冬。次年3月中、下旬梨芽萌发时开始孵化,并以胎生方式繁殖无翅雌蚜。初孵若虫群集于芽上绿色部分为害,后逐渐转移到梢顶部再到叶上为害,以枝顶端嫩梢、嫩叶最多。4月中旬(依天气不同时间略有早晚)至5月上旬为害最严重。5月中、下旬产生有翅蚜,陆续迁到狗尾草上为害。9~10月又迁回梨树上为害、繁殖,产生有性蚜。雌雄交尾后,于11月开始在梨树芽腋产卵越冬。梨蚜在一年中常孤雌生殖,仅在越冬前才进行一次两性生殖。梨二叉蚜发育快,繁殖力强。一头雌蚜一生可产60~70头若虫。
防治方法 早期摘除被害卷叶,集中烧毁或深埋。早春梨芽开绽前至发芽展叶期可喷灭幼脲3号1500~2000倍液或百威1000倍液;有放养天敌条件的地区,可放瓢虫和草蛉,保护食蚜蝇、食蚜虻和其他天敌。